图片由AI生成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日前,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其中包括一些单位和行业协会违规开展创建示范等活动,并收取费用。
以“领跑”替换“示范”,巧立名目招摇收费;以“合作”等名义向部分“文艺创作基地”收取活动经费、建设经费;开展“气候好产品”评价认证活动,向参评地区收取高额评价认证服务费……清理优化创建示范活动的号令犹在耳畔,一批“新瓶装旧酒”的收费把戏却悄然登场。
这些被通报的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表面上打着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旗号,实际上却将公信力与影响力异化为“创收”工具。无论是借壳还魂,还是花样翻新,利用“活动”敛财的目的昭然若揭。有的未经批准擅自开展,有的对实际工作推动毫无意义且劳民伤财,比较普遍的是借评比授牌之机违规收费或变相收费。种种行为均已背离了创建示范活动的初衷。牌匾本应是荣誉的象征、业绩的认可与标杆的指引,然而一旦沾染铜臭,荣誉便沦为空壳,标杆也成了空洞的招牌。
基层单位本就资源有限,却被迫为一个个评比支付高昂成本,这岂非在为基层减负的大背景下反向加压?“领跑”的光环变成明码标价的商品,荣誉的含金量就会被稀释,活动本身的公信力也就大打折扣。更糟糕的是,这种做法还会扭曲基层工作的价值取向,一旦“牌子数”“奖杯数”成为政绩考核的显性指标,必会导致基层单位将宝贵的资源过度倾斜于“面子工程”,而忽视真正惠及百姓和发展的“里子工程”。
乱象屡禁不绝的根本,在于其背后那张若隐若现的“权力变现清单”。某些协会单位将行业影响力视作私产,把授牌颁证当作点石成金的法宝。若不能斩断权力与资源的勾连链条,纵有雷霆整改,也不过是扬汤止沸。当务之急,需以制度之刃精准切断这扭曲的利益输送。第一刀,必须严格执行中央批准的保留清单制度。清单之外,无论披上“领跑”“孵化”还是任何新名头,凡涉及授牌命名,一律亮起红灯。要彻底铲除“文字游戏”的生存空间,让任何形式的变种都无处逃遁。第二刀,必须封堵一切收费缝隙。将收费规定作为铁纪红线,严禁以广告宣传费、活动合作费、建设支持费等任何名目变相牟利,确保公共评价活动回归纯粹与洁净。
束紧制度篱笆之外,更要让阳光成为最有效的防腐剂。所有保留的评比创建项目,其标准细则、过程细节、最终结果,都应置于公众视野之内。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监督,使每一块牌子、每一份荣誉的授予,都经得起审视与质询。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谁擅设项目、谁暗中收费,定要深究严办,以儆效尤,防止歪风“春风吹又生”。
让牌子归牌子,票子归票子,示范活动才能剥离灰色外衣,回归纯洁本质,成为引领事业发展的真正标杆,而非以会套利的灰色口袋。靠花钱堆砌虚假荣誉的不良风气,必须刹住。
燕郊配资最便宜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