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人与人的交往,是一门学问。
离得太近,就一目了然,难免误伤对方;处的太远,又如镜花水月,彼此显得生分。
所以,与人相处,要掌握一个“恰到好处”的分寸。
一、说话留三寸,不伤人
俗话说得好:“有理让三分,直言留三尺。”
盖言语之锋,尤甚刀兵之利。
诸多时候,一句寻常话语,若言辞失当,情谊便生隔阂;若措辞得宜,情分自会深厚。
展开剩余81%平儿乃王熙凤陪嫁之婢,于荣国府中虽具半主之尊,然从不恃势凌人。
刘姥姥二入大观园之际,平儿怜其年迈体弱,临别赠以旧衣。
然虑及直言恐损刘姥姥颜面,遂婉言道:“此虽为旧衣,实则我未着几回,你若不嫌弃,便收下罢。”
刘姥姥赶忙应道:“姑娘言重了,这般好东西,若不收,恐负姑娘美意;若收下,又觉惶恐。”
平儿又笑道:“你且宽心,往后你家若有晒好的干菜,捎些来便是,府中上下皆爱此味。”
无论是自谦旧衣,还是向刘姥姥“索要”干菜,皆尽显对刘姥姥之关怀。
《小窗幽记》有云:“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
心直口快虽显率真,然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若言语缺乏体谅,极易招人怨怼,故言辞留三分余地,非是世故圆滑,实乃推己及人,予人三分情面,为己积些口德。
若能如此把握言语分寸,余生自可少些怨怼、少些灾祸,福泽绵长。
二、遇事让三尺,添和气
《菜根谭》里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
与人争执时,对挚友退让,情感得以愈发深厚;产生龃龉时,对爱人妥协,家庭方能和睦兴旺。
可见“让”并非向人低头示弱,实乃一种豁达胸怀。
它或许会带来短暂的不快,却能消弭纷争,进而招来福气,甚至护得自身周全。
但三国时期的诸葛恪却未能领悟此中真谛,最终落得个悲惨下场。
诸葛恪出身世家,家教森严,自幼便聪慧过人,旁人都觉其才干胜过其父诸葛瑾。
然而,父亲诸葛瑾却忧心不已,旁人不解其故,诸葛瑾叹道:“恪性情急躁、固执己见,迟早会招来灾祸。”
事实果如诸葛瑾所料,诸葛恪长大后,凡事都要占尽上风,绝不肯吃半点亏。
哪怕退让一步都不肯,眼中根本容不下旁人。
如此一来,招致许多人的怨恨,最终被人设计杀害,还连累了整个家族。
人与人相处,向来是相互的,你敬人一分,别人才会敬你一丈。
所以主动退让一步,换来的是和谐融洽;事事争强好胜,只会惹人厌烦,招人嫉恨。
《菜根源》中说:“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事由人做,情由人维。
当你顺遂如意时,让三分利益给他人,是在为自己积攒福气;
当你身处逆境时,留三分风度给他人,是在为自己储备好运。
一个为人和善、处世平和的人,既能常得好运相伴,亦能让情谊长存。
三、待人远三丈,守分寸
《论语》中记有孔子这般行止。
孔子每逢见有人居丧,哪怕对方与自己亲厚非常,也定会神色哀戚、满含悲悯。
遇着戴礼帽之人,即便相识已久,孔子也必定依礼行事、恪守规范。
常言道:“熟不拘礼。”
诚然,关系熟稔,无需处处拘泥于繁文缛节,但应有的尊重却绝不可少。
毕竟朋友情谊再深厚,相处也需把握分寸,保持界限。
若自恃关系亲密,言行无所顾忌,矛盾与隔阂便会悄然滋生。
古时有一农夫,与好友自幼相伴,情谊笃厚。
后来两家要建新房,商议之下,农夫便将自家土地分出一块给好友,两家的房子也并排而建。
初时,两家人相处极为融洽,一家开灶两家共食,逢年过节一同欢庆。
然而,日子一长,矛盾便逐渐浮现。
原来,因两家距离过近,彼此干涉过多,伤了和气。
农夫家爱整洁,好友却生性随意,每次串门都将农夫家弄得杂乱不堪。
平日里,好友还时常随意取用农夫家的东西,且不知爱惜。
最终,农夫忍无可忍,大发雷霆,两家自此分道扬镳。
一段关系的崩塌,往往始于一方不堪其扰。
正所谓“熟人生处”,关系越是亲密,越要懂得熟不逾矩。
不该自己插手的事,切莫盲目干预;无需自己帮忙的忙,切莫擅自插足。
人与人之间,唯有相敬如宾,方能避免无意冒犯;唯有适可而止,方能收获长久情谊。
学会与好友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不远不近地相互守望,才能彼此牵挂,各自安好。
曹雪芹有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人生如面,需要有界;感情如尺,离不开度。
保持好适当的距离和分寸,才能一直有乍见之欢的欢喜,也有久处不厌的暖心。
发布于:河北省燕郊配资最便宜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