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101年8月24日,常州,苏轼躺在藤花旧馆的病榻上,生命的最后时光正在流逝。
这位64岁的老人,经历了大宋王朝最跌宕起伏的政治风云,一首28字的诗,道出了他对人生的终极感悟,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只能到达第二层。
从蜀地才子到贬谪诗人1037年1月8日,四川眉山纱縠行苏宅,苏轼出生时,北宋已建国77年。
苏轼7岁进眉山天庆观学堂,老师张易简是个道士,手里有本《庆历圣德诗》,小苏轼读到范仲淹、欧阳修这些名字,眼睛发亮,母亲程氏给他讲《范滂传》的故事。
展开剩余91%"奋厉有当世志。"程氏看着儿子说。这句话深深印在苏轼心里。
1057年,苏轼20岁,他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礼部贡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当场拍桌子:"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1079年,苏轼42岁,他刚调任湖州知州,写了首《湖州谢上表》,里面有句话:"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御史中丞李定看到这句话,眼睛眯起来,"追陪新进"四个字,分明是在讽刺王安石的变法派。
7月28日,苏轼被逮捕,从湖州押到京城,关进御史台监狱,苏轼在这个阴森的地方待了130天,审讯官把他写过的诗一首首拿出来,逐字逐句分析。
苏轼在狱中写下两首诗给弟弟苏辙:"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12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有名无实,相当于流放。
1080年2月,苏轼到达黄州,老友马正卿给他在城东弄了块荒地,苏轼亲自下地干活,自号"东坡居士"。
1082年,苏轼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四年里,苏轼在黄州创作了753首诗词文章。
1094年,苏轼57岁,宋哲宗亲政,新党重新得势,苏轼再次被贬,这次是惠州。
1097年,苏轼60岁,朝廷又下诏书,把他贬到儋州,儋州在今天的海南,宋朝人认为那里是天涯海角。
苏轼带着小儿子苏过,坐船渡琼州海峡,船在海上颠簸,苏轼写诗:"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在儋州,苏轼住在桄榔庵里,这是几间茅草房,漏风漏雨,苏轼在这里讲学,教当地人读书写字。
28字禅诗的深层密码《庐山烟雨浙江潮》这首诗,民间传说是苏轼临终前写给儿子苏过的,诗只有28个字: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李公羽花了多年时间考证这首诗。
他查遍了《东坡七集》、《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苏轼诗集》等权威史料,结论是:这首诗不是苏轼写的。
北京大学出版的《全宋诗》72册,收录了苏轼49卷诗作,与庐山有关的诗有《题西林壁》等,没有这首《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首诗最早出现在明清时期的民间传说中,人们喜欢它的禅意,就把它托名给苏轼。
虽然不是苏轼的原作,这首诗确实体现了苏轼晚年的思想境界。
"庐山烟雨浙江潮",指的是两处名胜,庐山的烟雨朦胧,钱塘江的潮水壮观,这两样东西代表了世间的美好事物。
"未到千般恨不消",是第一种境界。没有见过庐山烟雨,没有看过钱塘江潮,心里就有千万种遗憾,这是人的本性,总觉得得不到的最好。
"到得还来别无事",是第二种境界。真的到了庐山,看了烟雨,观了潮水,发现也就那么回事,期待越高,失望越大。
最后一句又是"庐山烟雨浙江潮",这是第三种境界。经历了期待和失望,最终明白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钱塘江潮就是钱塘江潮,不多不少,不增不减。
这首诗的思路来自禅宗经典《五灯会元》。书中记载了青原行思禅师的话:
"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第一阶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人最初看世界,直观朴素。
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有了知识和经历,开始怀疑。
第三阶段: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经过思辨和修行,重新回到朴素的状态,这时的认识是更高层次的。
第一境界:向往与执着年轻的时候,人总是对未得到的东西充满向往,苏轼21岁中进士,意气风发,觉得自己能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苏轼早期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江城子·密州出猎》写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要像张良一样辅佐君王,建功立业。
第一境界的人看问题很简单。好就是好,坏就是坏,黑白分明,苏轼年轻时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新法就是错的,旧法就是对的。
这种状态有个好处:纯粹。第一境界的人做事专注,不会瞻前顾后。
缺点也很明显:容易碰壁。现实世界远比想象复杂。
第二境界:失望与迷茫苏轼的第二境界从"乌台诗案"开始,42岁那年,他突然发现自己错了。
写诗可能有罪,做官可能是错,连最基本的是非观念都要重新审视,在御史台的130天,苏轼想了很多。
出狱后,苏轼写信给朋友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生死之际。"
这话听起来豪迈,实际上透着无奈。
第二境界的标志是怀疑一切。苏轼开始质疑自己过去的价值观念,政治理想还要不要坚持?忠君爱国有没有意义?
黄州期间,苏轼写了《前赤壁赋》,文章里有句话:"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是典型的第二境界心态:人生短暂,宇宙永恒,个人的努力显得微不足道。
苏轼在这个阶段写了很多消极的诗词,《定风波》里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风雨也好,晴天也好,都没什么区别了。
第三境界:超脱与智慧苏轼的第三境界出现在晚年,经历了惠州、儋州的流放生活,他突然想通了。
在儋州,苏轼62岁。
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被赦免,可以回内地了。
这时候的苏轼,心境和年轻时完全不同,他不再渴望重新得到权力,也不再抱怨命运不公。
第三境界的特征是接纳。接纳过去的挫折,接纳现在的处境,接纳未来的不确定。
苏轼晚年的诗词有种超然的美,《自题金山画像》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功业在哪里?就在那三个贬谪之地,这是多么大的智慧和豁达。
第三境界的人不再追求外在的成功,开始关注内心的宁静,苏轼在儋州讲学,不是为了名利,而是觉得教书育人本身就有意义。
为什么多数人停在第二境界现代社会,大多数人都能走到第二境界,很少有人到达第三境界。
原因很简单:生活太顺了。
苏轼能到达第三境界,是因为他经历了太多磨难,从42岁开始,他一直在被贬谪的路上,黄州四年,惠州三年,儋州三年。
现代人没有这样的经历,大学毕业,找工作,结婚,买房,生孩子,一切按部就班,偶尔遇到挫折,也很快就过去了。
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绝境,就很难看透人生的本质。
现代人停在第二境界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思考,生活节奏太快,每天忙着工作、社交、娱乐,没时间静下来想人生的意义。
苏轼在黄州种地,在儋州讲学,有大把时间思考,现代人没有这个条件。
还有个原因是缺乏精神追求。苏轼有儒家的济世理想,有道家的超然情怀,有佛家的慈悲智慧。这些精神资源帮助他走向第三境界。
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相对贫乏,没有宗教信仰,没有哲学思辨,很难产生超越性的智慧。
如何从第二境界走向第三境界?
第一步是接受现实。很多人停在第二境界,就是因为不愿意接受现实,总觉得自己应该得到更多,总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
苏轼最初也是这样,"乌台诗案"之后,他写了很多抱怨的诗词,真正的转变是在儋州,62岁的苏轼突然想通了:与其抱怨,不如接受。
第二步是找到意义。第三境界的人不是消极地接受现实,而是在现实中找到意义。
苏轼在儋州讲学,培养出了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姜唐佐,这给了他很大的成就感,不是当官的成就感,而是传道授业的成就感。
第三步是保持学习。苏轼到了60多岁还在学佛参禅,还在写诗作文,保持学习能让人的心境不断提升。
第四步是帮助别人。第三境界的人往往有种使命感,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别人,苏轼在各地做官,总是想方设法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1101年8月24日,苏轼在常州去世,临终前,他把一生的感悟总结成几句话。
这些话里没有怨恨,没有不甘,只有深深的感恩和平静。
这就是第三境界的力量,不是消极地接受命运,而是积极地拥抱人生,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就是浙江潮,不多不少,刚刚好。
发布于:山东省燕郊配资最便宜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